“法官,这油罐明明是我的,现在要用却要不回来……”法庭上,原告赵某(化名)焦急的说。这起看似简单的民事纠纷,背后是当事人多年的积怨与权益的拉锯。
2016年,原告赵某出于邻里情谊,将自有装石油的40吨大油罐借予被告钱某(化名)使用,钱某也郑重出具了借条。然而,当赵某因自身需要,多次试图索回油罐或协商归还事宜时,钱某却一再推诿,甚至采取不接电话等方式回避沟通。多次催讨无果后,无奈的赵某最终选择诉至长山法庭,请求判令钱某立即归还油罐,或支付多年来的合理使用金。
案件受理后,承办法官唐学龙敏锐地意识到,双方矛盾虽由油罐引发,但根源在于多年积累的对立情绪和沟通不畅。若简单下判,可能难以化解心结,甚至激化矛盾。庭审中,法官并未急于推进程序,而是耐心倾听双方围绕油罐归属、借用过程、拖欠原因等细节的详细陈述,充分掌握了纠纷的全貌和双方的真正诉求。
针对争议焦点,法官展开了细致的释法明理工作。一方面,明确指出借条的法律效力,明晰了借用关系及被告应履行的返还义务;另一方面,引导双方换位思考。调解室里,法官从法律规定、人情事理、经济成本等多个角度反复做工作。经过不懈努力,被告钱某的态度逐渐软化,认识到自身行为的失当之处;原告赵某也理解了对方的实际困难,在归还实物和获得经济补偿之间做出了选择。
最终,在法官主持下,双方自愿达成一致调解意见:钱某同意当庭给付赵某一笔合理的油罐使用金,纠纷就此一次性了结。钱某当场履行了支付义务。拿着当庭兑付的款项,赵某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谢谢法官,这事拖了这么久,没想到今天能在这里彻底解决。”一起困扰当事人多年的纠纷,在法官情、理、法交融的悉心调解下得以圆满化解,不仅实现了案结事了,更让当事人感受到司法的温度与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