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论断,这种矛盾在文化领域也有突出的表现,也是我们接下来要着力解决的。”北京大学教授陈少峰认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对文化创新能力提出了挑战。所以,文化产业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很重要。”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金元浦指出,当前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过去的吃穿用住等基本需求之外,人们在文化、心理、艺术、美学、休闲、娱乐等方面的需求越来越多。“从近期非常受欢迎的文化类电视节目就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高雅文化、传统文化内容正在被大家接受。这与全民素质的提高有密切关系,尤其是85后、90后、95后逐渐成为消费主力军,他们的受教育水平更高,显然也会推动社会对文化需求的提升。”金元浦说。
但与此同时,文化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也日益凸显出来。清华大学教授尹鸿指出,一方面,文化产业各个领域的生产数量很大,电影、电视剧、出版、舞台演出等各方面的作品数量都位居世界前列,但真正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作品和产品却并不多,缺少精品力作,有高原没高峰的现象切实存在,这是发展数量与质量的不平衡。另一方面,由于各个地域之间社会经济发展不均衡,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产业、文化市场和消费发展也非常不均衡。这些都是未来文化产业发展要补齐的短板。
金元浦认为,要解决文化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就要加快推进文化产业的供给侧改革。他说,制约发展的一个瓶颈是传统管理机制造成的条块分割,各个文化管理部门分管不同的文化领域,但今天的文化产业发展已经呈现出明显的跨界融合态势,如BAT等互联网企业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是全领域覆盖和介入。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对装备制造行业、消费品行业、信息产业、建筑行业、旅游产业、农业、体育等七大行业产生影响,融合创新是未来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
巫志南认为,不仅文化产业需要供给侧结构改革,城乡公共文化事业也同样需要供给侧结构改革。“我们必须改变单一产品简单填补群众闲暇时光的‘短缺’思维定势,高度聚焦小康社会条件下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加快提升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素养的现实和长远需求,发挥公共文化服务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重要作用。”
巫志南认为,今后城乡公共文化设施的科学性、均衡性应有较大改进,迫切需要改变城市中心单体设施超大面积、豪华装潢、远离群众、孤岛运行的倾向,均衡布局、功能健全、按需配置、贴近城乡基层群众的中小型公共文化设施应当予以更多重视。
目前就总量而言,我国的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出版物、影视剧、演出等都不算低,但人均拥有量不高。我国现有4873家博物馆,而且还在以每天至少1家的速度快速增加,但距离美国35144家博物馆的规模仍有较大差距。虽然我国电影市场规模位居世界第二,但人均观影人次仅有美国的1/10。现实决定了中国文化的发展既要有规模也要有质量,只有在供给能力不断提高的同时提升质量,才能满足人民对美好文化生活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