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盛方奇 绘图
|
“空气面前是人人平等的,我们都不得不关注雾霾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俞金尧表示。
“雾霾已经成为影响我国人民健康的重大因素,成为政府有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并尽快解决的涉及千家万户的重大民生问题。”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邢台市副市长史书娥说。
今年两会前夕,雾霾再袭京城,引发了代表委员们的极大关注。雾深霾重,当呼吸不再自由,这一城市重疾也转化成了人们的心病、身疾。
如何医治,考验着当政者的智慧。代表委员们也纷纷问诊开方,为早日实现“白天蓝天白云,夜晚繁星闪烁”的日子而建言献策。
病沉:18个城市常遭重污染
北京市环保局公布的2015年北京市空气质量数据显示:
去年北京空气质量达标的天数为186天,占全年总数的51%,但仍有49%的日子空气有污染,其中重度污染31天,严重污染15天。其中,仅在11至12月当中就发生重污染22天,占11月和12月天数的36%,同比增加15天。
最近爆红的网络抗霾神曲《吓死宝宝了》这样唱道:“黄昏看不见夕阳/树林里谁还在歌唱/广场舞跳得就像/剪影一样。”
这歌词并不夸张,“去年北京雾霾最严重的那几天,我家里一直关着门,最后竟然缺氧了,头疼得厉害。”俞金尧对记者说。
北京被嘲为“雾都”,更可怕的是,雾霾已经成为全国性问题。数据显示,在雾霾频发的第四季度,2015年全国有18个城市经历了20天及以上的重污染天气,若参照北京现行的《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这些城市均达到启动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的标准。
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政府法制办主任王学成对记者说,虽然广东情况比北京好一点,但是也有雾霾天气。
雾霾不仅仅是一种天气现象,更实实在在地影响了人们的生命健康。国家卫计委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因城市空气污染导致的超额死亡达17.8万人,雾霾造成肺癌及心脑血管等重大疾病的快速增加。
根治雾霾,刻不容缓。
把脉:治霾还需追本溯源
霾从哪来?过去几年,有不少观点抛出,汽车论、烧煤论、秸秆论……
要想治好病,找准病因是关键。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归国华侨联合会副主席胡翎这次带来了三份关于大气污染治理的建议。她表示,要加强科学分析。依靠环保专家以及科研机构分析污染物的成因、寻找污染物的根源,真正摸透治污的底数,全面掌控面临的问题,研究出行之有效的治污办法。
本次两会,代表委员们也纷纷为雾霾成因“把脉”。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消费国和温室气体排放国,燃煤排放是大气污染和雾霾的首要来源这一说法一直被普遍认同,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副校长姜耀东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则说:“我想为煤炭‘正名’。实事求是地讲,不是煤炭,煤炭的粗放利用才是导致雾霾的主要原因之一。”
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副主席董恒宇则认为,在燃煤、机动车排放和工业污染等众多因素中,能源结构的不合理,特别是煤炭等化石燃料的过度消费是雾霾形成的重要原因。煤烟中的超细颗粒是PM2.5的主要来源,燃煤排放的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与空气中其他污染物进行大气化学反应,又是PM2.5骤升的主要原因。
全国政协委员、宝龙集团董事局主席许健康认同“汽车说”:“从雾霾的来源看,汽车尾气排放占有很大比例,比如就北京来说,汽车尾气排放约占30%。”
全国政协委员、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高吉喜指出,城市结构的不合理布局,也是造成城市雾霾的重要原因之一。
俞金尧则认为,雾霾的出现是过去的发展所付出的代价,以往对政绩的评价简单以GDP来论,这一任只要GDP上去了,政绩就好,其他什么都不管,这样的体制和评价机制是要反省的。不能等到事情没法解决了,再回过头补课。
开方:构筑法治“风道”
雾霾如何治?全国政协委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律师协会副会长潘晓燕笑称:“以前总听人说驱雾霾最好的办法是‘等风来’,这次来开会也感受了一把。”
的确,这几日,随着大风来到,笼罩京城的雾霾也飘散殆尽。然而等风来,透出的是被动的无奈,既不治本,也显非长久之策。这次两会,代表委员们拒绝等风来,而是带来了不少建议。就像抗霾神曲唱的那样:“不要再等风来啦,我们一起努力吧”。
从立法上、从制度上来根治雾霾是许多代表委员的共识。环保法刚刚经历大修,大气污染防治法也已于今年1月1日正式实施,如何落实成为关键。
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重拳治理大气雾霾和水污染。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必须严格执行,对超排偷排者必须严厉打击,对姑息纵容者必须严肃追究。
全国人大新闻发言人傅莹也指出,大气污染防治法要不折不扣地得到落实。
潘晓燕带来了关于形成环境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提案。她说,新环保法大修,立法已经趋于严格,但需要配套机制来配合保证实施。她建议,要从法律上明确生态补偿责任和各生态主体的义务,为生态修复补偿机制的规范化运作提供法律依据。完善环境污染整治法律法规,加重在生态修复上的赔偿,把生态补偿逐步纳入法制化轨道。建议通过立法的形式确立强制性的环境修复补偿制度,即“谁受益谁补偿、谁破坏谁恢复、谁污染谁治理”。
胡翎则建议,要加大环保宣传执法力度。利用新环保法颁布实施的有利时机,加大宣传力度,让环保意识深入人心,实现全民参与、共同监督。同时,各执法部门要严格按照新颁布的环保法,加大执法力度,对破坏环境的各类违法行为要毫不手软,绝不姑息,做到严肃惩处,有效震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