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名称:关于加大对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本土法官定向招录培养力度的建议
建议人: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中级人民法院政治部副主任 单良鸿
3月4日,记者就加大对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本土法官定向招录培养力度的建议,依约采访该建议的提出人,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中级人民法院政治部副主任单良鸿。刚一交谈,我就意识到采访的困难:几乎听不懂对方的话,这恰好契合了单良鸿建议中说的“百姓说的法官不懂”“法官说的百姓不懂”的情况。
我努力地“阅读”他的言语,录音笔、手机齐上。单良鸿注意到我的迟钝,放缓了语速,也提高了声音。他说,云南有52个民族、26种少数民族语言,语言差异很大,文字形态更是复杂。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严重缺乏通语言、懂乡情的本土法官。会用5种少数民族语言、服务14个民族、熟悉当地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法官龙进品,就是云南所需法官的典型。谈话中,单良鸿一直强调,通语言就是既懂汉语又懂少数民族语言;懂乡情就是要懂民族文化、风土人情,通晓社情民意。
单良鸿2015年的这份只有174个字的建议,可以说是“惜墨如金”了。采访中,他的话似也不多,他强调的是本土语言本土法官定向招录培养,要改变“招不进来,招进来留不住”的状况。
双语法官的培养和招录,已引起国家重视,从中央到地方都在积极探索解决途径。最高人民法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确定的“建立从政法专业毕业生中招录人才的规范便捷机制”部署,从制定倾斜的招录政策、加大双语法官培训力度、提高基层法官待遇等方面着手解决问题。2015年4月,在与国家民委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民族地区民汉双语法官培养及培训工作的意见》中,对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法官培养及培训工作的基本原则、任务目标、方法措施等作出了具体部署。
单良鸿说,云南根据双语法官的培养需要,科学分配调训名额,确保每次调训时,少数民族地区的每一个基层法院均有4名左右的双语法官参加培训,且相对固定参训人员。力争到2020年以前,为云南省每一个双语审判问题突出的民族地区法院至少培养4名左右既精通审判业务又能熟练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当地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专家型法官。
采访中,我深深感受到单良鸿身上彝族人固有的真诚、耿直,以及促进家乡社会和谐与法治建设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