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右图为闫胜义与群众座谈。
|
贫困县河南省兰考县地处豫东平原,是焦裕禄精神的发源地。兰考县人民法院现有在职人员114人,下设6个人民法庭,每年受理案件4500件左右。
因为是国家级贫困县,兰考财政比较困难,除了在编人员的工资外,能够拨付给法院的办公办案经费了了无几。虽然2011年搬进新建的办公楼办公,但是内部装修一切从简,办公家具没有改善,电梯也没有安装。办案车辆也严重不足,并且大都是即将报废的昌河面包车。很多时候,法官办案都是骑着自己的自行车走街串户。
“条件差只是一方面,很多干警为工作操劳一辈子,最后政治待遇上还只是个科员,想想这些,心里就莫名的心疼,但自己又爱莫能助。”现任院长马中东无奈地说。
这就是兰考法院干警的现状,很苦,但他们始终坚守在自己热爱的岗位上,无怨无悔地付出。几十年来,“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兰考人,兰考法院在焦裕禄精神的滋养、激励下,涌现出以“最美基层干部”“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模范法官”闫胜义为代表的优秀法官。
1987年,闫胜义放弃到省直机关工作的机会回到家乡,成为兰考县法院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批科班出身的法官,他主动要求去基层法庭。基层法庭远离县城,办案条件还不如院机关,生活条件远比不上县城,下一次乡不是一脚泥就是满身灰,一日三餐自己动手,忙起来一天只能吃上一顿饭。家里老人孩子照顾不上,工作出彩领导不一定看得到,身处于人民法院的大环境,又远离机关。因此,很多人不愿意去基层法庭,感觉去基层法庭就像“被发配”,到了也不安心工作。眼见着别人不愿长干的事儿,闫胜义却干得有滋有味儿,一干就是28年。
原告王某卖给被告张某一车小麦,当时口头协商好等张某卖麦后给付王某麦款,结果张某回来后就通过中间人把麦款的一大部分给了王某的委托人,剩下的麦钱1800余元就不再支付。王某曾多次催要,每次张某都说那笔钱已经还清,两人已经互不相欠,为此王某非常生气,就在今年春节前将张某诉至法院。
起诉时王某情绪非常激动,见到闫胜义就说:“闫庭长,你一定要帮我要回这些钱啊!否则我真的没脸面在村里待下去了……”一听到王某说话的口气,闫胜义就感觉到这其中必有隐情。
经过多方多次调查,闫胜义发现这起纠纷的症结不是麦款的问题,而是原、被告双方的面子问题。找准了症结,闫胜义就决定借用村干部和他们各自所在村里德高望重人的威信和“脸面”来满足他们的“面子”心理;利用他们的亲人的“情”来融化他们心中的“坚冰”。于是,闫胜义利用今年春节前后的有利时机,多次到双方所在地登门拜访和沟通交流,最终得到了王某和张某各自村的村支书和与两村来往密切的附近一村的村支书的大力配合,他们各自的亲人也答应尽力配合做原、被告的思想工作。
王某和张某看到三个村的村干部和村里几个威望很高的人都来为自己的事情操心,甚至还惊动了自己的亲人,各自本来激动的情绪顿时大减,闫胜义抓住时机对双方说:“我们大家都需要面子,但是要面子要看什么事儿,你们都是朋友,什么事儿要以和为贵,懂得珍惜彼此的友情,要懂得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想一想,因为一点面子弄得朋友成仇人、家人不安宁到底值不值?现在这么多人都来为你们这事儿费心,不如都做个让步,把事情了结了,以后大家还是朋友……”双方当场表达了悔意,最终二人以协议的方式握手言和。
就这样,28年来,闫胜义审理了近2700起案件,调撤率达85%以上,没有发改,没有错案,也没有上访。